小時侯最喜歡問一些單純的問題,比如最喜歡誰?最喜歡吃什麼?最喜歡什麼節日?
小時候最喜歡就是兒童節及過年吧!那時候學校總會有些活動禮物,最好的事就是可以放一天假啊。再大一些,只要日曆上有假的我都喜歡。而情人節、七夕那些節日,好像有些小肉麻,印象所及也沒有什麼很特別的印象。成了別人的太太後,我們開始對於父親節、母親節特別有印象,因為小孩學校都有這些活動,幼稚園開始就有DIY康乃馨,下課後孩子帶著花及自己寫的卡片回來:說著母親節快樂,那時總讓我欣慰這些學費真是沒白花。而更深刻的感受是原來為人父母是這種喜悅及心情,養兒方知父母恩,孩子所給的點點滴滴都是開心的回憶。
媽媽在的時候,總是找各種名目來家族聚會:過年初二回娘家,清明節拜祖先,端午節,中秋節,還有母親節,其他時候就是看媽媽心情,反正我們住很近,有時就是去相約去逛個菜市場,有時就是什麼事都沒有,就是直接回媽媽家,在客廳長椅躺平,那種躺平就是一種腦子不用思考,單純的放鬆,享受著當女兒的幸福。
然後媽媽走了,骨灰放在南山放生寺,師父說這就是留個念想,想媽媽的時候有個地方可以去找媽媽,說說心底的話。有時騎車經過忍不住就繞進去。就好像以前媽媽在的時侯,我找不到媽媽時,就去放生寺找找,總是可以看到媽媽在那裡作資源回收,我進去時,那些師兄師姐看到我時,媽媽總是很驕傲的說:這我大女兒啦!那股子驕傲,也是我當了父母後才明白,孩子作的每件事都讓我開心。
沒有大事,就是想去看看媽媽,說兩句無關緊要的話,現在也還是很想去說說話啊!
媽媽走後的清明節
就是大家聚在一起,一起到放生寺去幫媽媽上香,然後在那裡呆一陣子,聊聊最近大家的近況,感覺好像媽媽就在旁邊聽,好像說一段後還會回應我們的話題那樣,我們也很愛說,如果媽在,就一定會怎樣怎樣,那些日日夜夜留下來的思念,在這時候又整個再回味了一回。
若不是清明節,我也可以在菜市場的某個角落,想起媽媽和我的那些個早晨,那一攤的黑豬肉好吃,那攤的青菜比較便宜,或是走過我們一起吃過的餐廳,孩子念過的幼稚園,小學,滿滿的都是回憶,媽媽剛走那年,眼淚常常像壞掉的水龍頭,水都關不起來,之後才慢慢的面對已經不在的事實,現在我們已經可以開心的談到阿嬤當年的一些天才之舉,笑到流眼淚,這就是我們證明媽媽曾經和我們一起,幸福的印記。不一定要去放生寺,我在腦中想過一回,就過一次清明了。
阿強,我只能說你太堅強了
弟弟,這是你走後的第二個清明節。去年年底作對年,兩個女兒還幫你燒了些新潮的服飾,配件,你現在可拉風了吧!回想那一年,很多時候都忍住不敢往回想,因為太辛苦了。但是,你決定面對癌症,決定手術,化療,一切能作的都作了,你沒有讓家人遺憾,我們能陪你走過這一年,現在留下來的影像我都記得你最棒的時候,健康的樣子,等再過一陣子,我再來面對你走後的心情。
陽明山花葬
婆婆和公公都葬在陽明山,骨灰就直接倒到花壇中,真的化為塵土了。今年我們搭公車上去看阿公阿婆,旁邊的地熱谷傳來陣陣的硫磺味,我邊爬邊和兒子說,之後我走後,到底是要火葬還是花葬還沒決定,但是陽明山花葬我應該不能,這裡硫磺味太重了,我氣管受不了。兒子說,妳最想放在放生寺,和阿嬤一起是吧!
其實我也不知道,因為那時候我可能也沒想法啦。